爲什麽 A-10 攻擊機單用機炮就能打爆坦克?
"GAU- 8最可怕的的不是30mm也不是衰變鈾彈頭, 他可是七管蓋特林旋轉機炮.最大射速可以破6000發/min的傢伙. 也就是說駕駛員只要扣住板機, 一秒鐘就會有超過100發的30mm炮彈頃瀉而下, 持續累績的能量密度可能不是單發的120炮可以比擬的.
第 一 : 任何物體受力皆會產生彈性變形, 彈性變形量與受力大小成正比, 這是虎克定律, 而變形量過大便會產生塑性變形,這時候就彈不回來了, 此時繼續施力便會使構材逼近降伏點, 最後爆掉. 現在假設GAU-8的炮彈貓在一塊7000mm的鋼板上, 遠超過其穿甲能力:
狀況A - 第一發下來使其表層1mm產生塑性變形(也就是造成1mm的永久凹洞啦), 第二發下來再打凹1mm 第三發.....直到裝甲爆掉
狀 況B - 第一發下來, 對鋼板所施的力在其彈性變形量裡, 微凹下去後回彈,並未對其造成永久破壞, 可是凹下去的鋼板, 還來不及彈回原有的形狀拜7000發/MIN射速所賜,第二發就來了! 又把彈性變形量往前推 一直到塑性變形, 然後到降服點, 裝甲爆掉.
第二 : 以音速一倍半撞下來的炮彈, 若是打不穿, 整個彈體結構必然由動能轉化成熱能的方式, 在鋼板上轉化能量.鋼結構加熱到超過600度以上, 其強度衰減不到原有一半, 超過融點就跟奶油一樣了 (這也是世貿雙子星倒塌的真正原因). 所以前幾發的砲彈可能通通用來"加熱"鋼板了, 同樣的拜射速所賜, 著彈點非常密集, 後面幾發打來的剛好打到前面幾發"加熱"過的區域, 就如同刀切熱奶油一樣輕鬆貫穿
~這幾種效應可能相互加乘
總之GAU-8是很可怕的, 絕對不可以把他跟"一發"120相提並論大量的砲彈如眾志成城一般誓屠裝甲而後快 管你是頂部還是正面裝甲殺伊戰甲車成員無數啊~"
爲什麽強大的美軍裝甲會受制于伊拉克和阿富汗? 可能也是出於同樣道理, 密集的RPG (Rocket Propelled Grenade )和AK-47也能對裝甲造成損害.當年在淮海戰役中解放軍就利用火海來對付國軍的坦克.
說起淮海戰役, 想起了解放戰爭, 以前反共人士的說法一般都是說解放軍以人海戰術取勝, 但隨著史料不斷披露, 近年已經少了聽見這種說法. 淮海戰役中解放軍以六十萬兵力打敗國軍八十萬軍隊, 使用人海戰術的倒是國軍了.
最初我以為人海戰術只是國民黨爲了掩飾失敗作的宣傳, 後來讀過一些書, 有些國軍老兵的確相信解放軍使用了人海戰術, 爲什麽會這樣呢?
當然大部份還是一種宣傳, 只不過中間應該是出了誤會, 國軍大多是臨時拉夫進入軍隊, 曾經有一部份在印度受過美軍的短期訓練, 但也是分工非常精細的那種訓練, 機槍手就只懂機槍, 不懂得其他. 而解放軍長年和日軍打游擊戰, 十分精於突擊戰, 對日軍的機槍陣也非常瞭解, 如果他們打 Rainbow Six 這類突擊遊戲, 肯定會拿得高分.
林彪, 解放戰爭的主將, 畢業于黃埔軍校和伏龍芝軍校, 參加過蘇聯進攻德國的戰爭, 對共軍的戰術做出了總結:
http://baike.baidu.com/view/1835.htm
三猛战术 - 猛冲猛打猛追
一点两面 - 集中兵力于一点(也指主要突击方向为一点)兵力部署两面甚至多面
三三制 - 以三人为一战斗小组,选择已有经验战士为组长。冲击时以倒三角队形。避免人员集中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四组一队 - 突击组, 爆破组, 支援组, 掩护组和救护队.
三快一慢 - 战前了解敌情要快,冲击时突破要快,突破后扩大战果要快。发起进攻要慢(指要经过充分准備才发起进攻,避免仓促进攻)
機槍雖強, 但絕對沒有狙擊槍那種准確性, 尤其是第一彈基本上很難打中人, 只要突擊隊聽見槍聲, 立刻趴下然後找掩體躲避就能減少傷亡, 但是國軍的機槍手看見對方全部趴倒, 以為自己已經打死了所有敵人, 然後沒久又見敵人發起衝鋒, 於是以為對方使用了人海戰術. 國民黨的宣傳部收到這種訊息, 未必不知道這是誤會, 但是也不計較, .就大事宣傳人海戰術了.
機槍要發揮作用, 必須構建交叉火力網, 軍校出身的林彪和其他將領當然知道, 所以不會給國軍有這個機會, 解放戰爭中, 大部份國軍都是在移動中被解放軍包圍, 沒有機會構建交叉火力網的縱深.
林彪也不是沒有吃過虧, 東北的四平市是日軍構建的一個堡壘城市, 内裏有嚴密的交叉火力網和互相支援的碉堡, 國軍接收后利用這個火力網給予解放軍部隊嚴重的傷亡. 後來林彪索性把整個城市炸平, 拔除了這個眼中釘. 吸收了四平的教訓, 解放軍不敢強攻長春, 採用圍困的方法拿下這座日本人在東北的首都. 至今長春還可以見到當年日軍構建的防守架構.
http://club.militaryy.cn/thread-33861-1-1.html
"1884年,美国工程师马克沁利用火药气体后坐原理实现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马克沁机枪是世界战争史上杀人最多的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尽管机枪已经崛起,大量的士兵受到的训练还是以步枪和刺刀来进行攻击。攻击一方的士兵发起冲锋,越过双方战壕间的中间地带,抵达敌方战壕,在近身战斗中消灭敌人。冲锋过程中的士兵,看似很容易被当时的马克沁机枪所射杀。其实不然,如果从正面向冲锋的士兵射击,收效甚微。
美国人曾经做过一个试验。用250个气球代表冲锋的士兵,将气球悬浮在一个不同的高度,每个气球相距 2米,散布在一个100多米宽,纵深几米的范围内,由一名熟练的机枪射手在400米外用重机枪从正面射击,250发子弹。结果250发子弹仅仅打中了37个气球。很多子弹都打到了气球间的空缺中。并且射手在每击中一个气球后还要重新瞄准一次,在重新瞄准的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在真正的战斗中敌人会很快的冲上来的。
而把机枪摆放在这250个气球的侧翼,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放眼望去,差别就相当的明显,250个气球窄正面,长纵深,大大增加了目标的密集度。同样的一个射手,结果就是大屠杀,很多时候一发子弹就能击中几个气球。250发子弹,击中了240个气球。
用机枪从侧翼向冲锋的敌人射击,敌人插翅难逃。如果用两挺机枪在左右两个侧翼射击,形成交叉火力,那就是一道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德国人首先把它运用到了战场。
1915年7月1日,英国和盟国发动了索姆河战役,先发制人的用大炮轰击德军阵地,但德国机枪手藏在地堡里。英国步兵发起冲锋时,德国人迅速进入预设位置,但并不立即射击。当英国步兵进入致命区域,也就是机枪手的侧翼和交叉火力范围时才开火。英国步兵被侧翼的机枪交叉火力彻底消灭了。
索姆河战役首日造成英军历史上最惨重的伤亡。冲锋的英军全部冲进了交叉火力网里,两万名官兵丧生。冲锋成了自杀。
从此,世界大战坠落成血腥的僵局。机枪最后对双方造成的伤亡,估计达到了550万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