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 达瓦里希 / Вперед товарищи / Forward Comrade

儘管右派的攻擊好像很猛烈,可是在youtube上還是喜歡的人占絕大多數:



這個版本可以留言:




原作者的题目是纪念苏德战争爆发,他也把部分不和谐的内容删了,幸好有人把原作保留了,我才能恢复他的原貌

原作者的版本 :
http://www.sbanzu.com/topicdisplay.asp?BoardID=9&TopicID=4026569

有人保留了作者的原装版本
http://xuanmanstein.wordpress.com/2013/06/22/《前进,达瓦里希》一个80后胡同串子观感/


经过我的修改:

作为一个80后,很惊异这个作品出自一个90后之手。在我看来,这个短片表面上是在缅怀苏联,描写苏联解体前后,其实是“贾宝玉叹晴雯,哭的是自己。”描写的是一个孩子眼中80-90年代北方城市的生活变迁。没错,正是我的童年和经历。

苏联的这条线索不提了,我打算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个是80-90年代这个时期儿童的个人生活感受。

作为个人,小女孩的经历和感受,就是很多人经历过的感受过的,在这个时期,有无数的人经历了“拆迁上楼”这个过程,以孩子的视角反映了这前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感受。

1 开篇第一句台词

”这就是我的家,当然不是这些破烂的平房“。

个人角度:

这句其实是正话反说,拆迁前的物理意义上的“家”,就是破烂的平房。帝都南城二环外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都是这种样子。当然比画面里稍微现代点。

虽然在50年代初爷爷奶奶那辈就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虽然父母在工厂、机关工作,但其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很难说是现代的,或者工业化的。和片子里一样,家里也养过很多小动物:猫,鸡,鸭,刺猬,乌龟,青蛙,至于夏天,还有各种草虫:蝈蝈,蛐蛐,油葫芦……这种半乡村的生活对我来说一直持续到拆迁为止。

国家角度:

破烂的平房是80年代刚刚改开,显得贫穷落后的中国。

2 积木的大楼

个人角度:

这个“家”是小孩子玩游戏、展开想象的精神家园。

可能是积木,可能是工厂学校的沙石堆,煤堆,或者是某处废弃的房子的房顶。总之,往往是大人不关注的角落,只有小孩自己才知道的“秘密”的地方。

国家角度:

共产主义大厦。

党通过干部 宣传,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目的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居者有其屋,自在生活的大同社会。

3 妈上班,把楼踢了

小孩子茫然说“再见,同志”

个人角度:

小孩长大了,大人不再陪小孩玩了(或者,不再像小时候那么认真地陪小孩玩了)。大人也不会重视孩子游戏的感受:泥巴、沙土堆出来的“房子”会被踩掉;小儿书、漫画书会被忽然卖掉,丢掉。

国家角度:

改革开放了,党中央不再重视意识形态了。干部、群众都不再是重要的,外资才是重要的。随着妈妈走过去,画面也从理想变成现实。意识形态上是一种”放羊”的状态。

“再见,同志”,其实是对前30年的那个TG告别:”再见了,那年那人那党”。

4 妈妈说并不是所有的人 . . .

妈妈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支持我们的建设,但并不能否认他的伟大,我们的战士,神圣的信仰,永远都不会磨灭。

个人角度:

那时候接受的教育作为一种惯性,还是重视社会主义的: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为了抢救山林而死的赖宁是少年英雄。挖社会主义的墙角是要被BS和批判的,老师会因为学生写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而严厉批评,找家长来一起挨训。

国家角度:

当时的宣传,即使不再是”共产主义大厦”。起码也还是”共同富裕”。最后,对毛的评价起码还是三七开。

5 游戏

捉贝利鸭

个人角度:

父母是双职工,儿童时是很自在的,可以和小动物玩,也可以和其他小孩子玩。

不像现在的小孩很早就要学英语,参加各种补习班(当年奥数是小学四年级了才去学的)。那时的孩子的精神生活,游戏时间其实是很多,而且那时的城市还没有这么多多楼房和汽车,有很多这样的空地或者安静的角落,所以,童年其实还是很幸福的。

而且游戏的时候是很有投入的,就像小学课文里那个站岗到天黑的苏联小男孩一样。扮演李向阳和铁道游击队,把废弃的工棚当成火车车厢,把房顶当成车顶。像《桥》里一样,模拟大家对表,然后特务进来……

国家角度:

中国当年和苏联一样,也是党派干部领导一群”泥腿子”,人拉肩扛建立的国家

6 突然早回家的妈妈、死宠物、卖书

是一个转折,孩子眼中的生活从此急转直下。

个人角度:87-88和92-95的涨价。同时 “第二职业“开始兴起。机关单位流行”下海经商“,孩子当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此外,宠物死了或者小朋友搬家转学了,也确实是我当年最痛苦的时刻。因为陪自己玩的玩伴又少了一个。养的两只猫死的时候,哭了好几天,以后再也不养动物了。

国家层面:

卖书。好熟悉的台秤。当时科研单位军工单位都普遍不景气。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国家层面:80年代末,已经认同西方政治、经济思路的高层改革派,从国外带来的各种改革改制方案,就好像突然回来的妈妈一样。干部和群众都不太明白……

卖书。好熟悉的台秤。当时科研单位军工单位都普遍不景气。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7 拆迁

个人层面:

无数家庭经历了拆迁上楼。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大多数人,大多数家庭来说是喜悦的,欢天喜地的,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但就是有片中小女孩一样觉得生活方式改变并不好的。对“大杂院”“筒子楼””城中村”的生活依依不舍,对新的生活感到陌生和不舒服的人。比如我。

而且,妈妈对宠物的看法和态度就是包袱和累赘

而这时的中层干部,除去少数参与瓜分国资的盛宴的之外,更多的就和这个小姑娘一样,只是在被动跟着走。自己也茫然,不理解。

国家层面:

90年代,开始真正大张旗鼓走中国特色资本主义道路。拆掉破烂平房是大小国企、工厂。被拆掉卖掉,无保下岗,50往上的有伤病的内退,看不起病在家等死;就像死去的”老咪”和”Felex”;还年轻力壮的,可以去再就业,资本家的血汗工厂,包身工的命运在等着他们。就像”贝利鸭”他们:(王记骨头炖菜馆 - 忘记骨气?)



而且,妈妈对下岗工人的看法和态度就是包袱和累赘,地雷阵的名言”我只管钱从哪来,人往哪去”。手段是只怕太慢的”三年脱困”,妈妈这句话很应景:(快点啊,磨磨蹭蹭)


而这时的中层干部,除去少数参与瓜分国资的盛宴的之外,更多的就和这个小姑娘一样,只是在被动跟着走。自己也茫然,不理解。

8 上楼

“我们的大楼会不会被美国炸掉?”

这句明显是今人才能问出来的,是一种后人追记和讽刺了。当时“上楼”的人们可没考虑这么多。在当时大多数人的眼里,“美国”就是伟光正,先进,发达,完美的象征,直到99炸馆。

从这点上来看,现在还有很多人对美国的看法停留在80年代,永葆青春乎?冥顽不化乎?


9 积木被忘记了

床上来了新玩具。

个人角度:

随着成长、搬家,总要丢掉很多旧的,很珍惜的东西。对我来说是养青蛙的水缸,养刺猬的木箱子,福万的1/48的坦克模型,发黄的小儿书……

国家角度:

上楼是经济起步了。而积木是居者有其屋的理想,象征着共同富裕,群众路线……渐渐的,人们开始发现:这些“不会忘记带了吧”?

妈妈的答案是“新家要有新玩具”,新的经济基础要有新的上层建筑嘛。方方面面都在与西方接轨,从城市面貌,到生活方式,到思想。此外,80后是在“中日夏令营”这种段子下成长的,从小最讨厌的就是“一个叫外国的地方住着一群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

这种落差之下,基层干部群众“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也就是自然的了:

10 看到苏联解体消息,妈妈“背叛”了。

个人角度:

更多是反映一种随着成长,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感受。苏联解体的消息其实对当时的小孩子到没这么大冲击。听到大人们讨论各种洋玩意其实好奇跟风的更多。

国家层面:

“妈妈”对于苏联解体是开着静音,没有任何感觉的。而且正在切磋“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嗯。社会主义理想消失,腐败盛行,和西方接轨,引进各种新鲜东西。

“妈妈背叛了我们,他们都背叛了我们!”。我立刻想起下岗改制过程中,街头巷尾那各种骂声。从以前“爱厂如家”,“心贴布,布贴心”到“谁家孩子谁抱走”“腾笼换鸟”“买断工龄”……在大多数基层群众眼里就是背叛。而很多中层干部,可能今天在劝说工人下岗,明天下岗的命运就落到自己身上。感受和“小女孩”差不多:

11 小女孩飞奔到拆迁工地

回忆起想象中和小动物们参加卫国战争,保卫倒塌的积木。

为什么不哈苏的人看了这段也会感慨呢,我想,大概是因为“幻灭”吧。

个人角度:

我确实回到已经被拆掉的“家”去看过,回忆以前“好时光”。消失的是整片街道,大部分小时候的活动空间。通过对童年自在生活的美化的回忆,由此一种对成长过程的反思和回忆,对现在长大以后“压抑”“紧张“的生活的排斥与质疑。

从小到大这个过程,失去了什么?有些再也找不回来了,值得吗?

国家角度:

通过小女孩去回顾苏联卫国战争(t34/76 La5)和内战的场景(装甲汽车,布琼尼帽),体现了苏联对于中国意义:苏联从生到死都在给中国做老师,从正面老师到反面教员。

小女孩视角下的保卫国家的回忆+苏联解体的结局,完全符合悲剧的审美价值:创造->幻灭。中国的中下层因为不希望自己真的经历苏联解体之后的结局,不由得不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不难想象,这种结局加之与我们会是怎样:

当年能造出T34的伟大工业化国家,现在堕落到了靠买资源能源过日子。要从中国大量进口拖拉机和重卡了:

当年那些为了共产主义理想流血牺牲的烈士们,如果最终就是这么个结局,那么他们当年的奋斗和义无反顾,还值得吗?!

活着的人,对得起他们吗?!

“阶级的部队,阶级的英雄,阶级的意志,阶级的心”……随风而逝了吗

这段既是在缅怀苏联的成就,为解体而惋惜,同时也是在缅怀老一辈的TG和 担心中国将来是否也要重蹈覆辙?我们也会经历去工业化,也会丢掉自己的英雄么?

用孔庆东在《国文国史三十年》里的话来说就是:”从理论上说,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但是如果哪天党不代表人民利益,党和人民的利益发生断裂的时候(比如那个逯军),你选择站在党一边呢,还是选择人民一边?

显然片中的小女孩是选择了后者。她找回了积木,虽然已经倒塌了。她的衣服换成了卫国战争时的军装,拿起了波波沙,守卫着这堆积木。反映了一种对曾经的”集体主义“观念的肯定与认同。能找回来,别丢了,说不定以后就能重新搭起来。

12 其他

Felex把“最高指示”交还给她:“前进,同志”。嗯《儿童团团歌》、《少先队队歌》其实大家都会唱的,都能记起来的。

此外,对于“妈妈背叛了我们,他们都背叛了我们!”之后“怎么办”的问题,虽然片中给出的回应是片名”前进,同志“。但是对于俺们这代人来说,国际歌就是现成的答案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用革命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前汉亡了有后汉,他们不干我们干”。

以上,就是一个30岁的胡同串子的观后感,一个城市中下层对80-90年代社会剧变转型期的经历与感受。

--------

小時候住在郊區,養過很多小動物,貓,狗,還有其實鵝都是很有人性的動物

東北和西北接近俄羅斯,受到蘇聯的影響也比較大,土地,食物,石油等資源豐富,在毛澤東時代應該是全國最富裕的地區,記得小時候和媽媽走水貨到大陸,其中一件貨品是部大型電視,聽親戚說是要賣到黑龍江,那時候就很好奇黑龍江是什麽地方,爲什麽會這麼富有?香港人都未必有的大電視他們卻可以買得起?80年代初期,香港正陷入經濟低谷,很多企業面臨倒閉,但又未能北上,那時候到廣州,覺得沒有聽說的那麼落後,不少文革時期的標語也還在。

九十年代初期,傳銷業盛行,那時候大陸可能還不知道它是什麽,沒有禁止,東北婦女參與的人數應該算不少吧,片中媽媽可能就是其中一份子。

共產主義信仰失落,各種正教邪教就乘虛而入。

8964東北人支持政府打敗了反動勢力,但後來東北的“改造”,卻造成數以百萬計下崗工人出現,男的成為黑社會,女的 . . .

東北是共產黨起家的地方,權力的基礎,不能動搖,所以就有後來振興東北的計劃。

2 comments:

  1. 注意动画搬进楼房灯光看一下,是下楼而不是上楼,等于是没有住上高层去了地下室

    ReplyDelete
    Replies
    1. 虽然是下楼但是说的还是从村到楼的一个变化,下楼则是暗喻这一群人也没通过这个方式获得什么好未来。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