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经济稍逊一筹真的和天主教有关吗?

 

我常觉得奇怪,社会主义者和天主教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在同一个地方,天主教越是盛行的地方,社会主义者也就越激进,像意大利,菲律宾和秘鲁都有激进的赤军组织,但天主教国家的经济真的稍逊一筹吗?我记得菲律宾曾经是亚洲最富裕的国家,阿根廷也曾是拉美最有钱的国家,而现在巴西的发展也很不错。

---------------

天主教国家的经济为何稍逊一筹

2010-8-7 1:11:00           作者: 信力健

  世界上完全信奉天主教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梵帝冈。但大多数人信奉天主教的国家却不少,比如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西班牙、葡萄牙、菲律宾、巴西、阿根廷等。在经济发展方面,这些国家赶不上犹太教和新教国家,但比起伊斯兰教国家而言,还是大有可观。这里的关键在于:不是拉丁语系或伊比利亚半岛的民族性不如安格鲁萨克森,而是天主教国家的意识形态在富国强民方面远远不如新教。从马丁路德和亨利八世改宗至今,天主教国家在和新教国家(泛指加尔文,路德,英国国教等罗马教廷之外的文艺复兴时代诞生的新派别)的较量中,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这不是偶然的。

  大致说来,天主教作为中世纪的欧洲主流意识形态,在形式和精神等诸多方面都有太多的旧时代烙印(虽然后来在普世价值方面进步得不错),相比参杂了民族主义成分的新教派别,少了很多功利的因素,太拘泥于教条,抱着个圣母养着个圣父的天主教在国力的较量上是跑不赢新教的美国和拉美,北欧和南欧,其实都是天主教和新教的差异。同在北欧,血统相近的苏格兰人,爱尔兰人为啥比英格兰邻居差那么多?就是因为苏格兰爱尔兰长期笃信天主教的原因。我们不妨就信奉天主教的南美国家在经济上的表现做点探究。

  如果我们用一种宏观的眼光来看美洲,就会发现美洲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一种是以新教伦理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另一种是以天主教伦理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拉美的文化体系属于后者,这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征服美洲和殖民化过程中所留下的遗产。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西方文明的扩张给南北美洲带来了相同的命运;所不同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早于英国1个多世纪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随后逐步完成了对格兰德河以南地区的征服。西葡两国把伊比利亚的天主教传统移植到南美洲,英国却把盎格鲁—撒克逊新教传统带到了北美洲(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某些地区除外)。天主教和新教都属于基督教的范畴,但却具有不同的伦理观,这一根本区别成为南北美洲以后的经济发展出现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新教伦理占主导地位的美国发展迅速,与天主教伦理占据优势的拉美的落后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着眼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天主教伦理观尽管存在着许多合理成分,但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具有在“正统”观念下维护传统制度的倾向,蕴涵在天主教伦理中的传统性常常表现得非常明显。从总的趋势来看,天主教尽管也在努力适应时代变迁所带来的挑战,但以它为核心的伦理观在根本上有敌视或蔑视新生事物的传统,至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这样。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时,这种注定给人类社会带来天翻地覆变化的生产方式对传统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然而,按照天主教的正统观念,这种反传统的新的生产方式的基本精神却是“离经叛道”的。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兴起以及最终替代封建制度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天主教尽管无法阻止这一趋势,但对传统的维护势必使它从一开始就站在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因此,受中世纪封建制度长期潜移默化形成的天主教伦理,在许多方面不符合体现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资本主义精神。阿明托雷•范范尼长期是意大利基督教民主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出任意大利首相。在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统治期间,范范尼被流放了近12年。在此期间,范范尼完成了一本名为《天主教、新教和资本主义》的书,这本书的出版使他在学术界一举成名。范范尼的基本命题是,天主教不符合资本主义精神。他指出:“任何试图准确地理解天主教和资本主义主张的人,不可能不惊奇地发现,两种思想是相互对立的,一种思想的阐释者与另一种思想的阐释者竭力争夺对社会的支配地位。我们这里只是再次强调,天主教的精神气质是反资本主义的,天主教一直反对资本主义的建立。”1993年,美国学者迈克尔•诺瓦克出版了一本名为《天主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专著,第一章的题目就是“反资本主义的天主教徒”。在西方学术界,探讨天主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尽管学者们对天主教伦理的评判褒贬不一,但天主教伦理观与资本主义精神在历史上长期不合拍显然是其中很多人的共识。

  再从基督教发展史来看,新教的出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突破了罗马天主教在欧洲一统天下的局面,从与传统对立的角度反映出基督教对时代精神的回应。新教是在欧洲封建制度走向没落时出现的,因此新教的反传统本质既有助于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脱颖而出,又不可避免地与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最终在一些新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出现了以经济快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正如拉美著名学者马里亚特吉指出的:“西方的经验非常具体地表明资本主义与新教思想的一致。在历史上,新教思想是资本主义的精神酵母。新教改革包含着自由国家的实质和萌芽。新教思想和自由主义分别作为宗教流派和政治倾向,都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事实证明这个论断是正确的。”显然,新教所体现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早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种反应,从本质上讲是为这个脱胎于中世纪的新兴阶级扩大活动范围和最终获得统治地位服务的。当然,资本主义的兴起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因素综合的产物,但新教伦理无疑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世纪初,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此后,围绕这个命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提出质疑者也大有人在。韦伯的命题是经典的,但韦伯的分析并不是无可挑剔的。学者们可以对韦伯的理论构架提出不同的观点,但很难从根本上完全否定他的这一基本命题,这也就是韦伯至今依然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如果我们把研究的视角转向南北美洲的比较时,基督教中这两种不同的伦理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更加明显。

  历史上,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的印第安人尽管已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仍处在原始社会或原始部落制状态。即使比较发达的几个印第安帝国,其制度所能保证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不能与欧洲国家相提并论。因此,在欧洲殖民者的眼中,这是一片未被开垦的新大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块大陆的未来发展主要取决于欧洲国家把什么类型的制度移植到被殖民的土地之上。当时的欧洲正处在新旧生产方式的交替时期,新的生产方式已经初露端倪,而旧的生产方式尚未退出历史舞台。一般来讲,在天主教居支配地位的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比较牢固,抵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新生事物的力量居于统治地位。西班牙和葡萄牙便是这类国家的典型,当它们开始在海外殖民时,自然会把本国的制度移植到美洲。所以,在欧洲日趋衰落的封建制度伴随着伊比利亚殖民者的枪炮声来到了新世界,殖民者实际上把天主教伦理中与资本主义精神相悖的价值观也带到了这块将要被“重新绘制”发展蓝图的大陆。经过数世纪的殖民化和殖民统治,母国的落后制度在这一地区深深地扎下了根,给拉丁美洲留下了很难磨灭的文化遗产。

  总而言之,新教伦理给美国带来了资本主义精神,使美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令人观止的“经济奇迹”;而天主教伦理却使拉丁美洲长期走不出封建传统的阴影,在漫长的现代化道路上艰难地跋涉。制度的不同,自然会使经济发展出现巨大的差异。即使采取类似的制度,如果不改变根深蒂固的落后的文化观念,这种差异不仅不会缩小,还会加大。北南美洲不同的发展经历证明了这一事实。墨西哥学者卡洛斯•富恩特斯指出:“你们(美国)从零开始,是一个处女般的社会,完全等同于现代,没有任何封建的因素。相反,我们是作为中世纪没落的封建秩序的附庸建立的。”他还断言,自由企业的资本主义并不是说在拉丁美洲缺乏发展的机会,“但(历史)证明它不能消灭封建主义”。从不同的伦理观念产生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个层面上来讲,富恩特斯这番话的确值得深思。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